至善基金會推校園友善 盼孩子安心長大

校園言語霸凌比例攀升 至善基金會頒獎推動族群友善籲改善歧視

至善基金會推動原住民兒少福祉近30年,為鼓勵中學學校、老師為少數族群學生創造更友善、具文化包容力的校園,在百合花象徵純潔與和諧的氛圍中,至善於11月15日舉辦「第二屆校園族群友善獎頒獎典禮」,由屏東來義高中、花蓮海星高中獲團體獎,個人獎則由羅東高級商職簡瑛欣秘書、台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白紫・武賽亞納主任獲得。

從多元文化到族群平等

至善基金會董事汪明輝在典禮上以一首鄒族歌曲拉開序幕,今年頒獎典禮參考部落豐年祭的形式,座位採圓圈排列,象徵原住民文化中的圓滿與包容,且不搭建舞台,強調人人平等、無階級之分的理念。監察委員葉大華與紀惠容對族群友善獎予以肯定,「這個獎也幫助我們檢視台灣落實《兒童權利公約》的情況,目前台灣不只有原住民,也有越來越多的新二代,如何真正實現多元族群的友善環境至關重要。」

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說明:「原住民對漢人的理解程度,往往比漢人對原住民的理解多更多。」而研究也顯示,原住民兒少在求學過程中常面臨個人、組織層面的歧視,導致在人際交往、課業和族群認同的方面受挫。立委張雅琳指出:「校園霸凌事件中,言語霸凌比的例最高,這往往源自對族群的偏見與刻板印象。透過認識多元文化,才能消除這些偏見與誤解。」

團體獎:從農耕實作到議題探討

團體獎由屏東來義高級中學和花蓮海星高級中學獲得。來義高中的原住民實驗班邀請排灣族部落耆老,協作開設「傳統農耕」課程,讓學生學習小米、紅藜等作物的耕種技術,並深入了解祭典儀式及文化意涵。花蓮海星高中則以「部落踏查」為核心課程,學生實地學習部落文化,並透過「原住民公共議題課程」探討如「都市原住民居住正義」等議題,提升批判思考能力。 立委王育敏指出:「法規容易制定,但要落實卻非常困難,需要透過生活的每一天去推動實踐。從教育開始,讓孩子從小培養包容與尊重的態度,未來才能在社會中減少歧視與霸凌行為。」

個人獎:推動族群理解的領路者

個人獎得主之一,台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白紫・武賽亞納主任,因多年推廣全民原教的卓越貢獻而獲獎。他表示:「我認為台北市是最適合推動全民原教的沃土,因為這裡沒有原鄉,而全民原教的關鍵,就是讓非原住民的學生去認識多元族群。」 羅東高商簡瑛欣秘書獲得個人獎表彰。他推動了「水稻見學計畫」帶領學生復耕小米。他提到:「我很喜歡一個畫面是原民孩子與非原民孩子共同合作,無論是小米的種植、相關議題的探討。這不僅是農業技術的學習,孩子們也收穫了跨文化的理解力。」

友善校園:社會的改變的起點

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:「歧視往往隱藏在長期以來的社會結構中,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歧視和偏見。我們希望用教育去培養孩子具備覺察的能力,也相信孩子的力量,有時候他們甚至能夠反過來影響大人,幫助整個社會變得更進步。」

Copyright © 2025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