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至善議題】考試加分?福利好多?原住民受歧視的困境
考試加分?福利好多?台灣原住民面臨的「微歧視」困境
微歧視是一種不易察覺,卻深刻影響個體心理與社會地位的歧視形式。它常以無心的言語、行為或態度表現,使受影響者感受到被邊緣化或貶低。對台灣原住民族而言,微歧視無所不在,從求學到職場,甚至在日常社交中皆可能遭遇。 為什麼原住民會被歧視?微歧視的主要表現? 這些微歧視可能來自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,例如因為考試加分而產生的偏見、原住民福利的誤解。許多原住民學生在學校中被視為「特殊待遇」的對象,因升學加分制度遭到非原住民學生的敵視與誤解,甚至有老師在課堂上公開質疑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能力,讓這些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。 此外,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刻板印象,如「愛喝酒」等偏見,進一步深化了這種隱形的歧視,導致人們在學校或職場中不自覺地以偏見對待他們,甚至是以玩笑的形式貶低其文化與身份。
教育現場的微歧視
在學校環境中,有老師在課堂上公開提及「原住民只需要58分就能上台大」,進一步加深了非原住民學生對他們的敵意。這樣的言論不僅影響原住民學生的自尊心,也使他們在學業環境中承受更大的壓力。 不僅如此,2023年台中一中園遊會中,有學生以「烯環鈉」(音近閩南語「死番仔」)為攤名,雖然原意可能是出於趣味,但卻深深刺傷了原住民族群。 在日常交談中,微歧視往往以戲謔或玩笑的方式表現,例如非原住民同學會問原住民學生「是不是騎山豬上學」,雖然表面上是無心之語,但卻透露出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的誤解與刻板印象,進而加深了族群間的隔閡與不公平對待。
微歧視造成的不良結果
校園是原住民兒少最早接觸社會的環境之一,但許多原住民學生卻在此經歷了微歧視。微歧視的累積可能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,從心理層面來看,長期被邊緣化的學生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與低自尊,進而影響學習表現與社交能力,恐導致中輟現象產生。在2015年的調查早已發現,常遭霸凌學生,近半數只想上學到國中畢業。 在2022年3月24日,有原住民學生因為在學校內被罵「死原住民」,而在校園內跳樓輕生。這樣的悲劇值得社會深思。若不積極改善校園環境,這樣的問題將不斷循環,影響下一代的成長與發展。
「島內移民」——都市原住民的困境
原住民不僅在教育環境中遭遇困難,從部落遷徙至都市後的生活也充滿挑戰。 新北市汐止是花蓮、台東的阿美族人北上群聚的社區,全區約有4,000多名原住民。他們離開原鄉來到都市尋求更好的機會,從原鄉部落遷徙來的族人,工作性質大多屬於勞力密集型。
城市生活的挑戰
對於來自部落的原住民家庭而言,都市生活的高昂物價與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,讓他們難以獲得穩定的工作與收入。且由於父母忙於生計,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陪伴與教育支持,當經濟不寬裕的家庭沒有為孩子安排安親班時,孩子不是獨自在家,就是在外遊蕩,這導致原住民兒少在學業上較為落後。 此外,由於經濟壓力,許多青少年不得不提早面對就業問題,但礙於就業能力限制,找不到有發展潛力的工作,成為生活中的惡性循環。
都市原住民與傳統文化的連結
為了協助都市原住民兒少維持文化認同並獲得適當支持,至善基金會於2018 年成立了「WAWA森林」,這是一個專為都市原住民孩子設立的課後照顧據點。WAWA提供學業上的協助,以及多元學習如舞蹈、直排輪、射箭等等課程。還透過文化活動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根源,例如邀請部落長者分享傳統文化、安排戶外踏查,讓孩子更加熟悉自己的社區。
看見孩子的挑戰與轉變:都市原住民的困境與解方
透過 WAWA 計畫,許多原住民孩子找回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信。例如,13 歲的阿迪原本對學校課業不感興趣,但透過 WAWA的課程,他發現自己對烘焙充滿熱情,甚至開始嘗試製作巴斯克乳酪蛋糕,獲得同儕與社工的肯定。 7歲的小琪從幼稚園升上小一,他放學後會來到WAWA,有作業不會寫時便請教志工老師,也會跟同學或哥哥姐姐一起玩桌遊。這樣的支持不僅讓孩子找到未來的方向,也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社會的挑戰。
支持「台灣陪你長大計畫」,用行動陪伴孩子
至善基金會「台灣陪你長大計畫」為都市原住民孩子提供多元學習資源與生活支持。我們邀請您一起加入,支持他們的成長與未來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公平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。 為了減少偏見,我們非常重視校園族群友善環境的建立,至善在2025年將舉辦「校園友善風雲錄」短影音競賽,總獎金達新台幣14萬元,採用網路報名,報名日期為即日起至114年6月13日為止。參加對象為全國公私立中小學及高中在學生,盼望鼓勵學生透過影片促進社會對校園族群友善議題的關注。
了解更多「陪你長大計畫」:https://www.zhi-shan.org/service/3347/826
「校園友善風雲錄」短影音競賽:https://30th-anniversary.zhi-shan.org/short-video-contest